0 评论

0 收藏

分享

“锦囊”三个:送给“湖北好故事”参赛选手

640 (12).jpg
(本文作者:吴又存)
‘’锦囊妙计”指的是旧小说里描写足智多谋的人把对付敌方的计策写在纸条上,放在锦囊里,以便当事人在紧急时拆阅,往往能化险为夷。



笔者不是《三国演义》里神机妙算的诸葛亮,但也是一位爱讲故事的资深思政教师,在这里姑且斗胆一回,冒充诸葛亮给“湖北好故事”参赛选手献上“锦囊”三个。

“锦囊”一:

故事要弘扬主旋律,传递正能量

天边不如身边,道理不如故事。理论是灰色的,而故事色彩斑斓。所谓“好故事”,是指题材新颖、情节生动、具体鲜活、发人深省、体现主旨、彰显中心的故事。“湖北好故事”,顾名思义,能体现湖北地域特色,或发生在荆楚大地,或蕴含湖北文化元素的故事。可以对传统民间故事进行改编,可以对革命故事进行渲染,可以对新时代新风尚新典型进行挖掘。



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,要讲好中国故事、传播好中国声音,展现可信、可爱、可敬的中国形象,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。荆楚群星闪耀,蕴藏着丰富的好故事资源。张富清、黄旭华被授予“共和国勋章”,张定宇被授予“人民英雄”国家荣誉称号,吴天祥、马旭、汪勇等7人获评全国道德模范,获评人数居全国前列。无数荆楚儿女在各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,辛勤耕耘,谱写了一曲曲无私奉献、改革创新的英雄赞歌。



武汉是英雄的城市,红色资源丰富,革命先烈辈出。笔者利用清明节寄托中华民族慎终追远、不忘根本的契机,带领学生走进武汉二七纪念馆,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。在课堂上,我引导学生一同追忆那段峥嵘岁月,缅怀革命先烈,弘扬“二七精神”。1923年2月,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京汉铁路工人‘二七’大罢工,将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推向了顶峰。“二七大罢工”的风雷,尽显工人们的英雄虎胆。在这次罢工当中,共产党员、工人领袖林祥谦、施洋相继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。那么,该引导学生从先烈的身上学到什么呢?”在这堂“沉浸式”思政课上,我声情并茂地讲述:“林祥谦面对敌人的屠刀,义正词严地说:‘头可断,血可流,工不可上’;施洋身中数弹,依然大义凛然:‘你们杀得了一个施洋,还有千千万万个施洋!’这种不畏艰难险阻、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大家永远学习。共产党员林祥谦、施洋之所以能够抛头颅、洒热血,就是因为拥有坚定的政治信仰,那就是: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!‘砍头不要紧,只要主义真’,‘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,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’,这些视死如归的誓言都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追求。我们也应该做一个有信仰的人。心中有信仰,脚下有力量。我们应该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。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,要吃大苦、挑大梁、担大责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。”



讲好湖北故事,就要在主题创作时,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,彰显和厚植家国情怀,赓续红色基因,让荆楚故事走进千家万户,感化千万人的心灵,从而感悟榜样力量,引导人们歌唱祖国、致敬祖国、祝福祖国,唱响共产党好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主旋律。

“锦囊”二:

故事要打磨细节,升华主题

故事讲得好不好,重点在于打磨好细节,内容要聚焦,不是平辅直叙、记流水账般面面俱到,而是抓住故事的感人情节,接地气、有生气、聚人气,引人入胜,摄人心魄。有的人讲故事,存在着用理论诠释理论、空对空的说教现象。试想一下:演讲台上唾沫横飞,下面听得昏昏欲睡,有效果吗?!



故事要写得细腻而不粗糙,生动而不流俗,形象而不肤浅,在故事的来龙去脉陈述完整的基础上,适当进行“画龙点睛”,以小见大,见微知著,提高认识,从而升华主题,形成大格局大胸怀大境界。



位于汉口长春街的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,见证了80多年前一段保卫武汉、全民抗战的热血记忆。笔者多次把学生带到这里,感受那段炮火硝烟的烽烟岁月。在一楼的展览大厅里,面对抗日英雄陈怀民的照片,我深情地讲述了他“空中拼刺刀”的战斗故事:那是1938年4月29日,日军出动36架战机杀气腾腾地扑向武汉,准备以对武汉三镇的狂轰滥炸作为向日本天皇祝寿的献礼。陈怀民所在的中国空军和苏联志愿空军早已严阵以待,在武汉上空与敌机展开了激烈的生死搏斗。陈怀民浑身是胆,作战十分英勇,开战不到5分钟就“咬”住了一架敌机。“哒哒哒”,愤怒的火舌,炽热的弹头,击中了敌机的油箱。“轰”的一声,敌机一头栽向滚滚江涛……这时,陈怀民的座机成了众矢之的,敌机蜂拥而至,将他团团围住,对着他疯狂扫射。陈怀民躲闪不及,油箱不幸中弹起火。千钧一发之际,陈怀民作出了一个令敌人为之胆寒的选择,他怀抱着精忠报国的理想,放弃了跳伞求生的机会,猛地拉大油门,驾驶着冒着青烟的飞机,呼啸着向一架敌机撞去。一声巨响过后,两团烈火,飘坠长江……这只翱翔在大武汉上空的雄鹰,为中国空军谱写了一曲最悲壮的英雄史诗!这真是“日寇群狼来势汹,中华男儿战雄风;惊天一撞玉石焚,甘洒碧血映长空。”这是我写的一首诗,一首献给英雄陈怀民的赞歌!陈怀民,就这样走了,那个追风的年仅22岁的青年,就这样走了,但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。他是带着必死之心参加战斗的。正如他在日记中写到的那样:“每次飞机起飞的时候,我都当作最后一次飞行,与日本人作战,从来没想过活着回来!”



陈怀民的英雄故事讲到这里,似乎可以划上句号,圆满结束了。但是,在课堂上,我并没有就此“鸣金收兵”,而是进一步点燃学生的爱国热情。我激情满怀地说:“‘一寸山河一寸血,一抔热土一抔魂。’此时此刻,我不由得想起了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矗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,上面镌刻着由毛泽东主席起草的、周恩来总理题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,‘三年以来,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;三十年以来,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;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,从那时起,为了反对内外敌人,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,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!’我们要永远铭记这些革命先烈们所立下了的卓越功勋,我们要让孩子们懂得,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!走得再远,我们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!一百年来,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牺牲、一切奋斗,一切创造,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,那就是: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!这就是跨越时空的使命、永不褪色的使命!”



因此,故事是一种载体,讲故事的目的不是故事本身,而是故事所承载的道理、精神和灵魂。故事讲演者要胸怀“国之大者”,通过故事“弘道”,弘扬修身为人之“道”,德法兼备之道,历史文化之“道”,改革开放之“道”,大国外交之“道”,强国复兴之“道”,能更好地启迪受众入“道”,引导受众悟“道”。

“锦囊”三:

故事要讲得激情澎湃,真情涌动

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。有哲人说,谁会讲故事,谁就能赢得受众,谁就会拥有话语权。会讲故事也是一种重要的软实力。“讲演者的嘴是个源泉,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和智慧的溪流”。把道理讲深、讲透、讲活,这就要求故事讲演者在“讲”字上下真功夫。既要讲得鲜活、生动、富有感染力,又要讲得精准、正确、客观、深入浅出;既要动之以情,又要晓之以理。



笔者认为,讲好故事,关键在于情感的把握。“人非草木,孰能无情?”情感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形象的论断:“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,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。”情感被誉为故事讲演中最幽香的一束花!



讲演者切忌拿着文稿宣读,照本宣科,没有生命和情感、干巴巴的。“山不在高,有仙则灵,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。”讲故事的情感就是那山中“仙”、水中“龙”。没有激情的故事讲演,如同池中抽干了水;没有了真情的故事讲演,任你用再华美的语言,再动听的语调讲述,也只是徒具其形,苍白无力,十八般武艺如同虚设。讲好湖北故事,就要用激情吹皱一池春水,用真情拨动生命的琴弦,真正打动受众的心灵。


一次,笔者应邀到武汉外国语学校讲思政课,我运用了一系列有说服力、有感染力的素材组合:“同学们,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,中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。所以,网上盛传着三句话:有一种骄傲叫我是中国人,有一种幸运叫我是中国人,有一种安全感叫我是中国人!”接着,我神情凝重地说:“然而,至今我们身边仍有人认为‘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’,至今还有崇美分子、哈韩分子、亲日分子,至今还有诋毁中国、抹黑中国、唱衰中国的人……我不由得想起1935年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发出著名的‘爱国三问’:你是中国人吗?你爱中国吗?你愿意中国好吗?那此时此刻,就在现场,请同学们再次发出铿锵有力的回答:“你是中国人吗?(学生齐声回答“是”)你爱中国吗?(学生齐声回答“爱”)你愿意中国好吗?(学生齐声回答“愿意”)”请同学们永远记住今天的回答,因为这不仅是历史之问、时代之问,也是未来之问,需要我们一代一代问下去!”借着这股激情,我做了总结,还顺理成章地讨论了出国留学后回国报效祖国的问题……当一系列指向同一目标、有说服力、有内在或递进或转折的逻辑关系的素材集中展现给学生时,它的感染力、影响力都会成倍增加。



因此,故事讲演者要把自己的语言锤炼好,讲授时既要有气壮山河、惊涛拍岸的声势,又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。通过讲授有温度、有感染力的“湖北好故事”,激起受众感情的波澜,爱其所爱,憎其所憎,产生共情,才能沟通心灵、启智润心、激扬斗志,从而传承荆楚文脉,洋溢湖北智慧,彰显中国力量。




吴又存,武汉市解放中学副校长、思政课教师,中共党员,“解放思政”教学主张首创者。国家级教学名师、教育部“国培计划”专家库专家、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专家指导组成员、湖北省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、中国好人、全国模范教师、湖北省特级教师、正高二级教师(二级教授)、全国政治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第一名获得者、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硕士研究生导师、湖北名师工作室主持人、“荆楚好老师”、荆楚楷模、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、湖北省优秀共产党员、湖北省人大代表、武汉市党代表。教育部统编教材初中《道德与法治》核心编者。先后到全国各地作教材教法报告500余场。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教学论文200余篇,出版个人专著2部。2019年3月18日,参加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,受到总书记的接见并发言。央视《新闻联播》《人民日报》《人民教育》等媒体均报道了吴又存从事思政课教学的经验和教书育人的事迹。


文章来源-湖北民间文艺公众号




回复

举报 使用道具

全部回复
暂无回帖,快来参与回复吧
故事头条
管理员
主题 263
回复 6
粉丝 0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